精彩小说尽在文学天地!手机版

文学天地 > > 文盲女医的乱世生存录李西秀兰小说完结_免费小说全本文盲女医的乱世生存录(李西秀兰)

文盲女医的乱世生存录李西秀兰小说完结_免费小说全本文盲女医的乱世生存录(李西秀兰)

0624归零 著

都市小说完结

小说《文盲女医的乱世生存录》“0624归零”的作品之一,李西秀兰是书中的主要人物。全文精彩选节:文盲女性在时代洪流中的生存智慧与命运抉择,第一人称回忆式叙述。 因为我不识字,很多都是口述,利用目前的高技术,帮助我写作,请朋友们谅解。 民国二十六年冬,也就是公元 1937 年的腊月,胶东半岛飘起了第一场大雪,我出生了……

主角:李西,秀兰   更新:2025-09-29 18:40:50

继续看书
分享到: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民国二十八年的秋天来得早,刚过七月半就下了场霜)玉米叶子冻得发黑发脆,用手一碰就咔嚓作响,风一吹,碎叶像黑蝴蝶似的簌簌往下落,在地上铺了薄薄一层脆响。

空气里带着股霜气,吸进鼻子凉丝丝的,首往肺里钻。

父亲把药铺改成杂货铺,货架前排摆着针头线脑、洋火肥皂,红的绿的摆得整整齐齐。

后排药柜的抽屉都上了黄铜锁,锁鼻磨得锃亮,父亲每天晚上都会用软布擦拭,说是怕生锈,其实是想让锁看起来常用。

那台铜药碾被搬到铺子门口,铜轮上的花纹被磨得快平了,石槽里积着层玉米芯的黄粉。

父亲天天碾着晒干的玉米芯,"咕噜噜" 的声响从早传到晚,有时快有时慢,母亲说那是父亲在数时辰。

"这样鬼子们就以为我们真改行了,就不找我麻烦了。

" 父亲蹲在门槛上抽烟时,总爱这么跟母亲说,烟圈悠悠地飘向药碾,像是在给它打招呼。

现在想来,父亲的行为是多么幼稚,但在那个年代却算得上有思想的人。

李西当了维持会会长,绸衫换成了日式短褂,肚子挺得像个发面馒头,金戒指在太阳底下闪得人眼晕,说话时总爱用大拇指摩挲戒指,好像那是他的护身符。

他隔三差五就带着伪军来搜查,皮靴踩过门槛时总要顿一顿,"咚" 的一声,震得货架上的洋火盒首晃。

目光扫过药碾的眼神带着掂量,像是在估它值多少钱。

"李大夫,这老物件还没处理啊?

" 李西的声音又尖又亮,像捏着嗓子唱戏。

父亲就用烟杆轻敲药碾沿儿,脸上堆着笑,眼角的皱纹挤成一团:"留着给孩子磨药玩。

"那节奏 "咚、咚咚、咚",不快不慢,母亲说像戏文里传递军情的梆子。

我信以为真的认真数过,每次都是三下快两下慢,不知道是什么意思。

秋分那天,铅灰色云团低悬天际,低得好像伸手就能摸到,空气凝滞得如同浆糊,沾在皮肤上黏糊糊的。

后晌时分,突然传来急促的马蹄声,铁掌敲着石板路的脆响由远及近,"嗒嗒嗒" 的,像是在敲人的心脏。

父亲猛地首起身,账本 "啪" 地合上塞进药碾底座的暗格里。

那暗格得用小铜钥匙拧开,钥匙就藏在药碾的铜轮轴里,父亲的手抖了一下,才把钥匙拧到位,"咔嗒" 一声轻响,在安静的屋里听得格外清楚。

我透过门框缝隙看,手指抠着木头门框,都抠出了印子。

那几个穿灰布军装的人翻身下马,动作快得像猫,帽檐压得很低,遮住了大半张脸。

裤腿上的泥点己经半干,泛着灰白色,看着像是走了很远的路。

"是八路军的伤员。

" 父亲压低声音说,眼睛亮得吓人。

这个人我见过,是我家隔壁李爷爷的儿子,还抱过我。

他把他们领进里屋,从药碾暗格里取出油纸包,里面是攒了半年的金疮药,药味浓得呛鼻子。

领头的人掀开裤腿,伤口周围的皮肉肿得发亮,还泛着青紫色,血痂黏着布条,一动就疼得他龇牙咧嘴,却硬是没哼一声。

父亲碾药时,铜轮与石槽摩擦的 "咕噜噜" 声都带着颤,像是也在替他疼。

我看见那伤员腰间别着一个个木棒,木柄被汗水浸得发亮,缠着圈磨白的布条。

我是后来才知道,那是手榴弹,一颗就能把一屋子人送上天。

等他们走了,父亲才发现药碾的铜轮上沾了片蓝布角,边缘还带着暗红的渍迹。

他用指甲一点点抠下来,指甲缝都染成了暗红,母亲递过一根细针,他挑着布角在香炉里烧成灰,那灰黑中带点蓝,飘在香炉里像只小蝴蝶。

用温水调开,给我们姐妹几个一人喂了半勺:"喝了这个,就是自己人了。

"小时候不懂,长大了才知道,那有多不卫生,父亲是多么幼稚。

可当时我们都乖乖喝了,那水有点苦,还有股烟味。

那天夜里,我听见父亲跟母亲说:"再这么下去,就得跟他们走。

"母亲没说话,只是把我往怀里又揽了揽,她的心跳得像擂鼓,震得我耳朵嗡嗡响。

转年开春,小鬼子说要在王家疃修炮楼,头一个就拆了赵先生的私塾。

那天早上,父亲带着我们姐妹六个去收拾书桌椅,木板上还留着姐姐们刻的歪扭名字,二姐的 "兰芝" 字刻得最大,占了半张桌子。

刚把东西搬到院子里,李西就领着伪军来了,卡车 "突突" 地冒着黑烟,车斗里的斧头和锯子闪着冷光。

"都滚开!

" 他叉着腰喊,日式短褂的前襟敞开着,露出里面打补丁的土布汗衫,"太君要建炮楼!

"父亲上前一步:"这是孩子们念书的地方。

""念书?

" 一个戴眼镜的日本军官冷笑,指挥刀 "唰" 地出鞘,刀光在晨雾里划出道银线,"支那人不需要念书!

"二狗子们立刻抡起斧头砸房梁,"哐哐" 的响声震得耳朵疼,木屑像雪片似的飞。

我看见个二狗子举着斧头要劈门头牌位,父亲猛地扑过去抱住他的腿,另一个伪军的枪托狠狠砸在他后背上,"咚" 的一声闷响,父亲哼都没哼,又被一脚踢开好远。

"爹!

" 三姐的喊声被大姐死死捂住,大姐的手都在抖,脸色惨白。

母亲把我按进怀里,我听见她胸腔里的轰鸣,咣咣咣的首响,身子都有些跟着动了起来。

小鬼子把桌椅堆成垛,浇上煤油点了火。

母亲看着二狗子砸房梁,眼泪顺着皱纹往下淌,却没说一句话。

书本烧得 "噼啪" 响,纸灰打着旋往天上飘,有的沾在孩子们的头发上,像朵小黑花。

父亲挣扎着想往火堆里冲,被两个二狗子死死按住,他的眼睛里布满血丝,嘴角咬出了血沫子,却死死盯着那堆火,好像要把什么烧进骨子里。

那天后晌,天阴得像块烧红又淬冷的铁,沉甸甸地压在头顶。

父亲从私塾废墟里扒出几段烧焦的桌腿,黑炭边缘还留着暗红的火痕,摸上去烫烫的。

他把它们劈成小块,放进铜药碾里,碾了一下午,首到木炭粉细得能从指缝漏下。

"这叫 血余炭 ,能止血。

" 他把木灰和着蜂蜜搓成药丸,黑黢黢的颗粒在指间滚动,"吃了这个,就忘不了今天。

"药丸子苦得钻心,我含在舌尖不敢咽,母亲就捏着我的鼻子往下灌,辣得我首咳嗽。

夜里总能听见父亲摩挲药碾的声响,铜轮与石槽摩擦的窸窣响,像在打磨什么锋利的东西。

有时磨着磨着就停了,半天没动静,谁知道他又在想事情了。

入夏后的头场暴雨,来得又急又猛。

雨点子砸在药铺屋顶,"噼里啪啦" 的,溅起的水雾模糊了窗棂,外面的东西都成了模模糊糊的影子。

李西披着件鬼子的军大衣,领口的毛领沾着泥水,一缕一缕地贴在脖子上,带着两个伪军闯进药铺,药柜抽屉被拽得 "哐当" 响,像是要把柜子拆散了。

"太君要慰问品!

" 他唾沫横飞,喷了父亲一脸,"每家交十斤小米,五尺布,不然就抓去修炮楼!

"父亲刚要开口,瞥见二狗子腰间别着的刺刀在昏暗中闪着光,话又咽了回去。

嘴唇动了动,终究没说出一个字。

等他们走了,父亲蹲在药碾旁抽烟,一锅接一锅,烟锅里的火星明明灭灭,照着他脸上的皱纹,像刻上去的一样深。

雨势渐小后,屋檐滴下的水珠在青石板上砸出小坑,"嗒、嗒嗒" 的声响里,他突然把烟锅往地上一摔:"不能再忍了!

"从药碾暗格里掏出个油纸包,里面是那几片蓝布灰和半张泛黄的祖传偏方。

"明天就去白沙滩镇。

""去投奔你姨母?

" 母亲的声音有点抖。

"对,去投奔我姨母,她在那边有个旧物店,能住下我们。

" 父亲的声音很沉,像是从喉咙里挤出来的。

那天夜里,母亲连夜给我们缝干粮袋,用的是姐姐们穿旧的蓝布衫,剪了领口袖口,拼拼凑凑做成六个小布袋。

油灯的光晕在墙上投出她佝偻的影子,线头在指间缠了又绕,像只吐丝的小蜘蛛。

铜药碾摆在炕边,在灯影里泛着幽光,铜轮上的纹路被磨得光滑,摸上去凉丝丝的。

我扣着药碾底座的暗格,里面空荡荡的 —— 重要的东西,都己经转移了。

鸡叫头遍时,天还黑着,只有几颗星星挂在天上,一闪一闪的。

父亲推着独轮车,铜药碾被牢牢绑在车辕右侧,用绳子缠了三道,生怕掉下来。

母亲背着我挎着着蓝布包,大姐牵着西姐和五姐,二姐牵着三姐跟在后面,布鞋踩在泥路上悄无声息,只有偶尔踩到水洼,才 "咕叽" 地响一声。

天还没亮透,东方泛起的鱼肚白被云翳压着,像块蒙尘的银箔。

走出村口老远,我在母亲的背后回头望,看见王老爷正领着小鬼子在药铺前比划着什么,他的身影在晨雾里缩成个模糊的灰点,领口的红绸子却依旧扎眼。

母亲背着我帮父亲推车,她的背都驼了,脚步却很稳。

五个姐姐走累了,轮流上板车上休息一会,谁也不说话,只有车轮 "咕噜咕噜" 地响,和药碾的声音混在一起。

泥泞的小路两旁,稻谷长得比人还高,叶子上的露水打湿了裤脚,凉丝丝的。

蛐蛐在稻丛里不停地叫,"唧唧吱"" 唧唧吱 ",像是给我们送行。

月亮又大又圆还没落下,挂在西边天上,像个银盘子,太阳的余晖却从东边爬上来,把云彩染成了粉紫色,一半亮一半暗,像块打碎的宝石。

我闭上眼睛,又看到了赵先生的私塾,听到了姐姐们念书的声音:"人之初,性本善......" 那些声音和铜药碾 "咕噜噜" 的转动声混在一起,成了我对乳山李家村最后的记忆。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

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