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文学天地!手机版

文学天地 > > 基因编辑:我在古代当神农(王东赵铁柱)最新好看小说_无弹窗全文免费阅读基因编辑:我在古代当神农王东赵铁柱

基因编辑:我在古代当神农(王东赵铁柱)最新好看小说_无弹窗全文免费阅读基因编辑:我在古代当神农王东赵铁柱

清风语诗 著

穿越重生完结

穿越《基因编辑:我在古代当神农》,讲述主角王东赵铁柱的爱恨纠葛,作者“清风语诗”倾心编著中,本站纯净无广告,阅读体验极佳,剧情简介:【科技种田 古代灾荒 智商在线】 王东一觉醒来,竟穿到了一个被三年大旱折磨得奄奄一息的古代村落。 赤地千里,饿殍遍野,官府欺压,村民易子而食…… 开局就是地狱级的绝命模式! 眼看就要成为乱世中的一缕孤魂,好在他现代农科博士的身份不是白给的! 随身携带的基因库,就是他最大的金手指! 抗旱黍稷? 给我编辑!亩产直接翻三倍! 高产红薯? 给我优化!块头大到吓死古代人! 沙漠变良田? 不好意思,这只是基操! 当贪婪的县令还想强征最后的粮种时,王东笑了。 他站在自己培育出的金色麦浪前,面对官兵,只问了一句: “是想饿着肚子死,还是跟着我,顿顿吃饱饭?” 这是一个农学大佬,用现代科技碾压古代农业,不仅喂饱一个村,更要富甲一方,乃至撼动整个王朝格局的爽快故事! 【注意:男主智商在线,不圣母,有仇必报,科技兴农】

主角:王东,赵铁柱   更新:2025-09-28 00:27:55

继续看书
分享到: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头痛像被钝器反复捶打,每一次脉搏跳动都带来新一轮撕裂感。

王东费力地掀开沉重的眼皮,视线里的一切都在晃动,像隔着一层起雾的玻璃。

土黄色的屋顶是茅草和泥土混合的,几缕阳光从屋顶的破洞里斜射进来,在布满灰尘的空气中划出清晰的光柱,无数细小的尘埃在光柱里无序飞舞。

这不是实验室的无影灯。

他动了动手指,指节发出干涩的摩擦声。

身下是硬邦邦的土炕,铺着一层粗糙的干草,扎得后颈发痒。

空气中弥漫着一股复杂的气味——干草的霉味、尘土的腥气,还有一丝若有若无的、类似腐烂植物的酸腐味,混杂成一种让他陌生的、属于匮乏的气息。

实验室该有消毒水的清冽,有培养皿里琼脂的微甜,有电子设备运行时的轻微嗡鸣。

可这里什么都没有,只有寂静,一种近乎死寂的安静,偶尔被远处隐约传来的咳嗽声划破。

"水......"喉咙干得像要裂开,王东想说话,却只发出嘶哑的气音。

他挣扎着想坐起来,西肢却软得像棉花,稍一用力,眼前就发黑,胃里也跟着翻搅起来。

"你醒了?

"一个年轻的声音在门口响起,带着点怯生生的好奇。

王东转动僵硬的脖颈看去,门框里站着个半大后生,个子不高,穿着打满补丁的粗麻布短褂,裤脚卷到膝盖,露出干瘦的小腿。

他右腿站得有些不自然,微微向外撇着,像是使不上全力。

后生见王东看他,往后缩了缩脚,怀里抱着的粗陶碗却往前递了递:"村长让我看着你,说你要是醒了,就把这个给你。

"王东眯起眼,看清碗里是浑浊的液体,表面飘着些细碎的麸皮,还有几根叫不出名字的草茎。

那气味算不上难闻,却带着一种原始的、属于饥饿的味道。

后生一瘸一拐地走到炕边,小心翼翼地把碗递到王东嘴边:"慢点喝,是米汤,掺了点糠麸。

村里......村里就剩这些了。

"温热的液体碰到干裂的嘴唇,王东本能地张开嘴。

粗糙的麸皮刮过喉咙,带来轻微的刺痛感,米汤的温热顺着食道滑下去,在空荡荡的胃里化开一丝暖意。

他贪婪地喝着,首到碗底见了底,才意识到自己刚才喝得有多急。

"谢谢......"他喘着气,声音依然沙哑,但比刚才有力了些。

后生接过空碗,蹲在炕边看着他,眼睛亮晶晶的,像藏着星星:"你是从哪儿来的?

穿得那么古怪。

"王东这才低头看自己——身上的白大褂沾满污渍,下摆撕裂了一道口子,里面的T恤和牛仔裤在这个环境里显得格格不入。

他想起实验室的爆炸,那道吞噬一切的强光,还有屏幕上最后闪烁的耐旱基因序列......难道真的像那些小说里写的,穿越了?

"我......"他张了张嘴,喉咙又开始发紧,"我叫王东。

这里是哪里?

""青禾村,"后生回答得很快,手指无意识地抠着碗沿,"上郡管着的。

你晕倒在村西头的老槐树下,是村长让我们把你抬回来的。

"青禾村?

上郡?

这些地名在他的历史知识里毫无印象。

王东的心沉了下去,试探着问:"现在......是什么年头?

""景明二十三年啊。

"后生眨眨眼,像是觉得这个问题很奇怪,"你连这个都不知道?

莫不是从很远的地方来的?

"景明王朝。

王东在脑海里搜索这个朝代,确定不是自己学过的任何一个历史时期。

不是唐宋元明清,是一个完全陌生的时空。

高压反应釜爆炸的强光,竟然把他送到了这样一个地方。

"大旱......多久了?

"他看着后生干裂的嘴唇和手臂上明显的营养不良造成的蜡黄,想起透过破窗看到的场景——骨瘦如柴的村民啃着树皮,小女孩为了半根草根摔倒在尘土里。

后生的眼神暗了下去,低下头看着自己的跛腿:"三年了。

"他用脚尖轻轻踢了踢地面,扬起一小团灰尘,"头一年只是雨水少,大家还能扛着。

第二年开春,河里就没水了,井也干了大半。

今年......今年连树皮都快扒光了。

"王东沉默了。

三年旱灾,对于一个完全依赖雨水灌溉的农业村落意味着什么,他比谁都清楚。

土壤沙化,作物绝收,饥荒,然后是疾病和死亡。

他想起自己的专业——植物营养学与遗传育种,研究的就是如何让作物在恶劣环境下生长。

讽刺的是,在现代实验室里无数次模拟的干旱环境,现在成了他必须亲身体验的现实。

"你叫什么名字?

"王东问,努力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平稳些。

他需要信息,需要了解这个世界的基本情况,这是科学家面对未知时的本能反应。

"赵铁柱。

"后生抬起头,脸上露出一丝腼腆的笑,"村里人都叫我铁柱。

我识得几个字,是我爹在世时教的。

"王东点点头,注意到赵铁柱说话时总下意识地把重心放在左腿上,右腿几乎不怎么用力:"你的腿......""冻的。

"赵铁柱的声音低了下去,伸手摸了摸右腿膝盖,"前年冬天,去山里挖野菜,回来时遇上风雪,腿就冻坏了。

"他顿了顿,又抬起头,眼神里有了些光彩,"不过没事,不耽误干活。

村长说你是读书人,懂得多,说不定......说不定能救村里的人。

""我不是读书人。

"王东苦笑了一下,突然意识到自己该如何定位,"我是......种地的。

研究怎么让庄稼在旱地里也能长。

""真的?

"赵铁柱的眼睛一下子亮了起来,往前凑了凑,差点从地上站起来,"你有法子让地长出粮食?

"王东看着他充满希望的眼神,心里有些沉重。

他的知识需要设备、需要种子、需要现代农业技术的支撑,而这里只有干裂的土地和饥饿的村民。

但他不能说不行,至少现在不能。

"我需要看看土地,看看水源,看看你们现在种的作物。

"他尽量用平实的语言说,"干旱不是没办法,只是需要找到适合的法子。

"赵铁柱兴奋地搓着手:"我这就去告诉村长!

村长是村里最懂种地的,他要是知道你有法子,肯定高兴!

"他说着就要起身,却被王东叫住了。

"等等。

"王东指了指窗外,"能扶我出去走走吗?

我想看看村子。

"赵铁柱犹豫了一下,看了看王东苍白的脸:"你身子还弱......""没事,就走走。

"王东坚持道。

他需要亲眼观察环境,这是科学研究的第一步——实地考察。

赵铁柱点点头,小心地扶着王东的胳膊。

王东慢慢从炕上下来,双脚刚落地,就一阵头晕目眩,他扶着炕沿站了一会儿,才勉强站稳。

赵铁柱的手很粗糙,布满老茧,却很有力,稳稳地托着他的胳膊。

走出土坯房,刺眼的阳光让王东眯起了眼睛。

他深吸一口气,空气里弥漫着尘土的味道,夹杂着一丝干草燃烧后的焦糊味。

放眼望去,整个村子坐落在一片黄土坡上,土黄色的土坯房稀稀拉拉地分布着,很多屋顶都缺了角,像是被岁月啃噬过。

村子周围是大片大片的土地,裂开着蛛网般的缝隙,最深的裂缝能塞进一个拳头。

地里稀稀拉拉地长着几株枯黄的庄稼,叶子卷曲着,一看就知道活不成了。

远处的河道早己干涸,露出布满鹅卵石的河床,像一条干涸的巨蟒。

"以前那条河有水的时候,村里的地都能浇到。

"赵铁柱顺着他的目光看去,声音里带着怀念,"夏天的时候,河里还有鱼,孩子们在河边摸虾捉蟹......"王东蹲下身,手指插进干裂的土地里。

土壤很轻,一捏就碎,几乎没有水分,里面夹杂着细小的沙砾。

他捻了捻土壤,放在鼻尖闻了闻——缺乏有机质,氮磷钾含量极低,典型的贫瘠土壤,加上长期干旱,己经接近荒漠化的边缘。

"你们平时种什么?

"他问。

"黍子,稷子,偶尔种点粟米。

"赵铁柱蹲在他身边,捡起一块土坷垃,"都是耐旱的,但今年太旱了,下种的时候就没下雨,种子埋下去都没发芽。

"黍稷,也就是现代的糜子和谷子,确实是耐旱作物,但在年降水量不足300毫米,且没有灌溉条件的情况下,也难以生存。

王东想起自己研究的耐旱基因编辑作物,那些经过改良的种子能在极端干旱条件下保持水分,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可惜,那些种子还在21世纪的实验室里。

"村长呢?

"王东站起身,拍了拍手上的土。

现在他需要找到村里的决策者,只有得到认可,他的知识才能有用武之地。

"应该在晒谷场那边,和几个老人商量事呢。

"赵铁柱指了指村子中央的方向,"这几天总有人家想往外逃,村长不让,说逃出去也是饿死在路上。

"王东点点头,心里有了数。

他扶着赵铁柱的胳膊,慢慢往村子中央走去。

黄土在脚下扬起细小的尘埃,每走一步都很艰难,但他的眼神却越来越坚定。

实验室里的基因序列还在脑海里闪烁,那些关于耐旱、抗逆、土壤改良的知识在记忆深处苏醒。

也许,他来到这里,不只是一个意外。

也许,在这个干旱的异乡,他能用自己的知识,让这片干裂的土地重新长出新苗。

走到晒谷场边缘,王东停下脚步。

场地上,十几个老人围坐在一起,中间是个须发皆白的老者,脸上刻满沟壑,手里拄着一根枣木拐杖,正说着什么。

阳光照在他们身上,投下长长的影子,像一幅凝固的画。

那应该就是村长李伯了。

王东想。

他的异乡求生之路,或许就要从这里开始。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

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