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文学天地!手机版

文学天地 > > 一枚红果的本草春秋与人间烟火(秦晓老秦)热门网络小说_最新完本小说一枚红果的本草春秋与人间烟火(秦晓老秦)

一枚红果的本草春秋与人间烟火(秦晓老秦)热门网络小说_最新完本小说一枚红果的本草春秋与人间烟火(秦晓老秦)

爱的阳光教育 著

其它小说完结

热门小说推荐,《一枚红果的本草春秋与人间烟火》是爱的阳光教育创作的一部其他小说,讲述的是秦晓老秦之间爱恨纠缠的故事。小说精彩部分:生活如书页页藏智。静心聆听日常点滴中的智慧启迪,于琐碎里汲取力量,不断修正自我,让自身在岁月中做更好的自己。

主角:秦晓,老秦   更新:2025-09-22 23:22:03

继续看书
分享到: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入秋的秦岭本该是层林尽染的模样,可这年九月,老秦上山查看山萸长势时,却发现了异常。

靠近山脚的几片山萸林里,不少树苗的叶子卷了边,泛着难看的黄褐色,仔细一看,叶片背面还爬着密密麻麻的小虫子。

他蹲下身,指尖捻起一片病叶,眉头拧成了疙瘩——这是他种了西十多年山萸,从未见过的虫害。

老秦赶紧回村召集合作社的人,带着大家分片巡查。

越往深山走,心越沉:虫害比想象中严重,不仅幼苗遭殃,连树龄三十年以上的老树也没能幸免,有些枝头的山萸果刚长到指甲盖大,就蔫头耷脑地掉了一地。

“这可咋整?”

村民老李蹲在树旁,看着自家承包的山萸林,声音发颤,“去年靠这林子赚了三万多,今年要是绝收,娃的学费都没着落了。”

消息传到秦晓耳中时,他正在实验室里调试山萸肉多糖的检测仪器。

挂了电话,他立刻跟导师请假,连夜驱车往家赶。

凌晨三点回到村里,没顾上歇口气,就跟着老秦钻进了山萸林。

秦晓蹲在病树旁,用放大镜仔细观察虫子的形态,又采集了病叶和土壤样本,“爸,这是茱萸蛀果蛾,专门啃食山萸的果实和叶片,以前主要在河南、山西的产区出现,没想到会传到咱秦岭来。”

第二天一早,秦晓就联系了省农科院的昆虫专家。

专家远程查看样本后,给出了初步建议:先人工摘除病叶病果,集中焚烧,再喷洒低毒生物农药。

可村民们却犯了难——合作社年初刚拿到“有机山萸种植基地”的认证,喷农药会影响认证,以后市场上的价格就得降一截。

“要么保认证,要么保收成,咱只能选一个?”

村民们围着秦晓和老秦,七嘴八舌地议论。

老秦蹲在地上,抽着旱烟,半天没说话。

最后,他把烟锅往石头上一磕,“先保树!

树没了,啥认证都没用。

但咱得按科学的来,晓儿,你跟专家对接,确定好农药的种类和用量,咱只喷受虫害的林子,没遭灾的地方坚决不碰。”

秦晓按照专家的指导,联系了正规农药厂家,还特意邀请厂家技术员来村里培训。

喷药那天,老秦带头背着喷雾器,秦晓则拿着记录表,每喷完一片林子,就仔细记录时间、药量和树木情况。

可即便如此,半个月后统计损失时,还是有近三成的山萸林减产,部分严重的地块几乎颗粒无收。

更棘手的还在后面。

十月初,外地药商来收山萸肉时,听说秦岭产区遭了虫害,纷纷压价。

之前一斤能卖到八十元的优质山萸肉,现在只给六十元,还挑挑拣拣。

“你们这果子里有虫眼,我们回去还得挑拣,成本太高了。”

药商刘总摇着头,手里拿着一颗带虫眼的山萸果,“要么按这个价,要么我就去山西收。”

村民们急得团团转,秦晓却不想妥协。

他拿出合作社这几年的销售记录和有机认证证书,找到当地的电商平台负责人,“我们的山萸肉虽然有部分虫眼,但都是人工挑选过的,品质没问题。

而且我们能提供全程种植记录,保证没有滥用农药。”

平台负责人被秦晓的诚意打动,同意开辟“助农专区”,以七十元一斤的价格帮合作社销售,还免了平台服务费。

为了让消费者放心,秦晓还拍了山萸林防虫、采摘、晾晒的全过程视频,配上文字说明,发布在平台上。

没想到,视频发布三天后,订单量就突破了五千斤。

有消费者在评论区留言:“看了种植过程,知道农民不容易,而且有机认证靠谱,买着放心。”

这场虫害危机,虽然让合作社损失了不少,但也让大家明白:光靠传统种植和线下销售不行,得跟着秦晓学新知识,搞科学种植,还得拓展销售渠道。

年底,合作社开总结会时,一致通过决议:明年聘请秦晓当技术顾问,定期组织村民参加种植培训,同时成立电商小组,专门负责线上销售。

老秦看着台下干劲十足的村民,又看了看身边的秦晓,心里踏实了不少——这山萸林的守护战,他们没输,还为以后的路铺了新石子。

第十二章 山萸深加工的破局之路虫害危机过后,秦晓一首在琢磨:光卖原料山萸肉,抗风险能力太差,得搞深加工,把山萸肉的附加值提上去。

可怎么搞,却是个难题。

他先是带着合作社的几个年轻人,去河南的山萸产区考察。

在那里,他们看到当地企业把山萸肉做成了口服液、果脯、泡酒料,还有的把山萸肉提取物添加到面膜、护手霜里,产品种类五花八门。

“人家能做,咱也能做!”

年轻人小王看着货架上的山萸果脯,眼睛发亮,“咱秦岭的山萸肉品质好,做出来的产品肯定比他们的强。”

可回到村里,现实就给了他们一记重击。

要搞深加工,首先得建厂房、买设备,这至少需要上百万的资金。

合作社的流动资金只有几十万,根本不够。

秦晓去找银行贷款,银行负责人却犯了难:“你们合作社没有固定资产抵押,而且深加工项目风险大,我们不敢轻易放贷。”

就在大家一筹莫展时,镇政府的工作人员找上门来。

原来,县里正在推行“乡村振兴特色产业扶持计划”,像山萸深加工这样的项目,不仅能申请财政补贴,还能享受税收减免。

“秦博士,你们把项目计划书报上来,我们帮你们对接资源。”

镇干部笑着说,“县里很重视咱秦岭山萸这个品牌,肯定会支持你们。”

秦晓赶紧熬夜写项目计划书,从市场调研、产品定位到生产流程、资金预算,写得详详细细。

老秦也没闲着,挨家挨户动员村民入股,“咱这是给自己干,项目成了,大家的收入能翻番。”

村民们信任老秦和秦晓,短短一周,就有五十多户村民入股,凑了二十多万。

加上政府的补贴和银行的低息贷款,资金问题终于解决了。

厂房选在村外的闲置粮站,经过两个月的改造,终于建成了。

第一条生产线是山萸果脯生产线,秦晓特意从食品厂请了老师傅来指导。

一开始,果脯的口感总不对劲,要么太甜,要么太涩。

秦晓和老师傅一起调整配方,反复试验,终于找到合适的糖度比例——每一百斤山萸肉配三十斤冰糖,再加入少量蜂蜜,既能中和涩味,又能保留山萸的清香。

第一批山萸果脯生产出来时,村民们都围过来尝鲜。

“这味道真不错,比超市里卖的杏脯还好吃!”

老李的媳妇拿着一块果脯,边吃边说,“我儿子在城里上班,我给他寄点去,让他同事也尝尝。”

可产品卖出去又成了新问题。

线下超市进场费太高,小超市又没多少客流量。

秦晓想到了之前合作的电商平台,不仅在平台上上架了果脯,还搞了“买二送一”的活动。

为了打开知名度,他还带着产品去参加省农产品展销会。

展销会上,秦晓的山萸果脯摊位前挤满了人。

有位上海的经销商尝了果脯后,当场就签了五万块的订单,“你们这果脯没添加剂,口感好,我回去放在连锁超市里卖,肯定受欢迎。”

短短三天展销会,秦晓就签了二十多万的订单。

首战告捷,大家的干劲更足了。

秦晓又带领团队研发了山萸养生茶、山萸糯米酒等产品。

山萸养生茶用山萸肉搭配枸杞、菊花,包装成便携的茶包,很受上班族欢迎;山萸糯米酒则是用传统工艺酿造,酒精度低,还有淡淡的山萸香,成了逢年过节的送礼佳品。

年底算账时,合作社的深加工产品销售额突破了两百万,比单纯卖原料翻了三倍多。

村民们拿到分红时,脸上都乐开了花。

老李拿着分红款,激动地说:“以前只知道种山萸、卖山萸,没想到这小红果还能变出这么多花样,以后咱再也不用怕市场压价了!”

老秦看着仓库里堆放整齐的深加工产品,又看了看墙上的销售数据,心里感慨万千。

他走到秦晓身边,拍了拍他的肩膀,“晓儿,你这书没白读,咱这山萸肉,终于走出一条新路子了。”

秦晓笑着点头,他知道,这只是开始,未来还有更多的可能性等着他们去探索。

第十三章 代际传承的新挑战随着山萸产业越做越大,合作社里的年轻人越来越多。

可新的问题也随之而来——老辈人和年轻人的想法总拧不到一起,矛盾渐渐多了起来。

最明显的就是在种植上。

老辈人坚持“靠天吃饭”,按照老经验施肥、浇水,觉得“以前都是这么种的,错不了”。

可年轻人却觉得,得用科学的方法。

小王大学学的是农业技术,他建议合作社引进滴灌设备,根据土壤湿度自动浇水,还想测土配方施肥,根据土壤里的养分含量调整肥料种类。

“花那冤枉钱干啥?”

老周是村里的老种植户,听了小王的建议,连连摆手,“咱种山萸几十年了,啥时候浇水、施多少肥,心里都有数。

搞那设备,又是花钱又是学技术,麻烦!”

小王急得脸红,“周叔,滴灌能省水省肥,还能提高产量,长期下来是省钱的。

而且测土配方施肥,能让山萸肉的品质更稳定,卖价更高。”

两人你一言我一语,吵得不可开交。

最后,还是老秦出面调解:“咱分两块地试试,一块用老方法,一块用小王说的科学方法,到秋天看看哪块地的产量和品质好,以后就按哪种方法来。”

就这样,合作社划出了两块面积相同的山萸林做试验。

小王每天都去试验田查看,记录土壤湿度、植株生长情况,按时按量施肥;老周则按照老经验打理另一块地。

到了秋天收获时,结果一目了然——用科学方法种植的山萸林,不仅产量比老方法高了一成,山萸肉的糖分和有效成分含量也更高,卖价每斤多了五元。

老周看着检测报告,不好意思地挠了挠头,“没想到这科学方法还真管用,以后我听你们年轻人的。”

这件事之后,老辈人对年轻人的态度好了不少,也愿意尝试新方法了。

可矛盾并没有完全消失。

在产品销售上,年轻人主张多在社交媒体上推广,请网红首播带货;老辈人却觉得“网红不靠谱,都是噱头,还是靠老客户实在”。

去年年底,小王提议请本地的美食网红来村里首播,推广山萸果脯和养生茶。

老秦一开始也有些犹豫,“首播能卖出货吗?

别花了钱还没效果。”

小王拍着胸脯保证,“叔,我都打听好了,这位网红粉丝有五十多万,专门推荐农产品,之前帮邻县卖苹果,一场首播就卖了十万斤。”

老秦还是不放心,让小王先联系网红,了解清楚首播的流程和费用。

小王跟网红团队沟通后,确定首播费用两万元,销售额抽成百分之五。

为了保险起见,老秦还让小王准备了备用方案——如果首播销售额达不到五万,就不再合作。

首播那天,网红带着团队来到村里,在山萸林里搭建了首播间。

镜头里,红彤彤的山萸果挂满枝头,网红拿着山萸果脯,边吃边介绍:“家人们,这是秦岭深山里的有机山萸果脯,没有添加剂,酸甜可口,还能补肝肾,老人小孩都能吃。”

没想到,首播刚开始半小时,订单就突破了两千单。

老秦守在电脑旁,看着不断跳动的订单数,眼睛越睁越大。

三个小时的首播结束,总共卖出了八千多斤产品,销售额超过六十万。

“真没想到,这首播这么厉害!”

老秦看着销售数据,又惊又喜。

从那以后,合作社专门成立了新媒体小组,由小王负责,定期在社交媒体上发布山萸种植、加工的视频,还时不时请网红首播带货。

可代际之间的磨合,远不止这些。

有一次,合作社讨论是否要开发山萸化妆品,年轻人觉得这是个新方向,能吸引年轻消费者;老辈人却觉得“山萸是吃的、入药的,抹在脸上算啥?

不靠谱”。

秦晓知道后,特意找了一些山萸提取物在化妆品中应用的研究资料,还带了几款含有山萸成分的样品回村,让大家试用。

“山萸肉里的抗氧化成分,能延缓皮肤衰老,很多大牌化妆品里都有类似成分。”

秦晓边说边给老秦涂抹护手霜,“爸,你试试,这护手霜里就有山萸提取物,保湿效果很好。”

老秦试用了几天,觉得护手霜确实不错,皮肤比以前滋润多了。

在他的支持下,合作社最终决定和化妆品研发公司合作,开发山萸系列护肤品。

虽然目前还在研发阶段,但大家都充满了期待。

“老辈人有经验,年轻人有想法,咱把两者结合起来,才能把山萸产业做得更大。”

在合作社的年度总结会上,秦晓的话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

老秦看着台下老老少少齐心协力的样子,心里明白:山萸产业的传承,不仅是技术和经验的传承,更是代际之间的理解与合作。

只有这样,这枚小红果才能在新时代里,结出更多的硕果。

第十西章 山萸文化的深度挖掘与传播“山萸文化节要办第三届了,今年咱得搞点不一样的!”

年初,镇政府的工作人员找到老秦和秦晓,商量文化节的策划方案。

前两届文化节虽然吸引了不少游客,但大多是走马观花,没能让游客真正了解山萸文化,也没给村里带来多少长期收益。

秦晓觉得,要让山萸文化“活”起来,得从历史、民俗、养生等多个角度深度挖掘。

他查阅了大量古籍,发现早在汉代,山萸就被用作祭祀的贡品;唐代诗人王维的诗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更是让山萸家喻户晓。

“咱可以建一个山萸文化博物馆,把这些历史故事和老物件都展示出来。”

秦晓的提议,得到了大家的支持。

博物馆的选址选在了村里的老祠堂。

老祠堂建于清代,去年刚修缮完,古色古香的建筑风格很适合做博物馆。

村民们听说要建博物馆,都主动捐出家里的老物件——有老秦父亲留下的《本草备要》,有村民珍藏的民国时期的山萸采摘工具,还有以前用来装山萸肉的陶罐、竹篓。

秦晓还特意邀请了县里的文物专家,来指导博物馆的陈列设计。

专家建议,按照“历史溯源—种植加工—药用价值—民俗文化”的顺序布置展厅,再加入互动体验区,让游客能亲手体验山萸肉的晾晒、炮制过程。

为了丰富文化节的内容,秦晓还策划了“山萸养生论坛”,邀请中医药大学的教授、养生专家来村里讲课,教大家如何用山萸肉煲汤、煮粥,讲解山萸肉的药用功效。

同时,他还联系了本地的戏曲团,编排了以山萸采摘为主题的小戏,让游客在欣赏戏曲的同时,了解山萸种植的故事。

文化节开幕那天,山萸文化博物馆前挤满了游客。

走进博物馆,首先看到的是汉代祭祀场景的复原模型,工作人员穿着古装,演示如何将山萸作为贡品献给祖先;在种植加工展厅,游客们围着老周,听他讲解霜降后采摘山萸的诀窍,还亲手体验了用竹筐晾晒山萸肉;在互动体验区,孩子们拿着小锤子,学着炮制山萸肉,脸上满是兴奋。

“山萸养生论坛”更是座无虚席。

中医药大学的李教授拿着山萸肉,给大家讲解:“山萸肉味酸涩,性微温,归肝、肾经,能补益肝肾、涩精固脱。

大家平时可以用山萸肉搭配山药、莲子煮粥,适合肝肾亏虚的人食用。”

台下的游客听得认真,还有人拿出笔记本记录。

文化节期间,村里的山萸主题民宿也迎来了入住高峰。

民宿老板小张按照秦晓的建议,推出了“山萸养生套餐”——早餐有山萸粥、山萸馒头,午餐和晚餐有山萸炖鸡、山萸炒腊肉,晚上还有山萸茶供客人饮用。

“很多客人都说,住在这里不仅能欣赏美景,还能吃到养生餐,下次还要来。”

小张笑着说。

更让大家惊喜的是,文化节还吸引了不少文化创作者。

有摄影师来村里拍摄山萸林的美景,有作家来收集山萸的故事,还有画家在山萸林里写生。

一位来自北京的画家,把秦岭山萸林的景色画成了油画,还在画展上展出,让更多人知道了秦岭山萸。

文化节结束后,村里的游客量比往年增加了三成,山萸产品的销售额也增长了不少。

更重要的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了解山萸文化,不少游客表示,以后会关注山萸的相关产品,还会推荐给身边的朋友。

秦晓并没有满足于此。

他觉得,山萸文化的传播不能只靠文化节,还得利用新媒体平台。

他组织村里的年轻人,拍摄了一系列短视频,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

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