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文学天地!手机版

文学天地 > 奇幻玄幻 > 巷尾村简介

巷尾村简介

萍记 著

奇幻玄幻连载

网文大咖“萍记”最新创作上线的小说《巷尾村简介是质量非常高的一部奇幻玄沈青黛温景然是文里的关键人超爽情节主要讲述的是:苏州的梅雨季总带着黏腻的温平江路的青石板被雨水浸得发倒映着巷口斑驳的砖墙与挂着红灯笼的屋沈青黛坐在“青黛绣坊”靠窗的位指尖捻着几缕青黛色的蚕丝正专注地绣着一方手绣坊不却被打理得雅致——靠窗的梨花木绣绷摆着一个白瓷茶里面泡着的碧螺春还冒着袅袅热气;墙上挂着各色绣有游弋在锦缎上的锦有凝着晨霜的寒最显眼的是一幅“姑苏烟雨图”,用苏绣特有的“虚实乱针”技法绣...

主角:沈青黛,温景然   更新:2025-09-26 16:48:49

继续看书
分享到: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苏州的梅雨季总带着黏腻的温柔,平江路的青石板被雨水浸得发亮,倒映着巷口斑驳的砖墙与挂着红灯笼的屋檐。

沈青黛坐在“青黛绣坊”靠窗的位置,指尖捻着几缕青黛色的蚕丝线,正专注地绣着一方手帕。

绣坊不大,却被打理得雅致——靠窗的梨花木绣绷前,摆着一个白瓷茶杯,里面泡着的碧螺春还冒着袅袅热气;墙上挂着各色绣品,有游弋在锦缎上的锦鲤,有凝着晨霜的寒梅,最显眼的是一幅“姑苏烟雨图”,用苏绣特有的“虚实乱针”技法绣成,雨丝似能从布面飘出来,落在人的心尖上。

“青黛姑娘,还在忙呀?”

隔壁茶馆的王阿婆撑着油纸伞走进来,裤脚沾了些泥点,手里却小心翼翼地捧着一个旧木盒,“我家孙女下周要订婚,想请你绣块‘并蒂莲’的方巾,当嫁妆用。”

沈青黛放下手里的绣针,笑着起身:“王阿婆放心,我这就给您记下来,保证绣得精致。”

她拿出一本牛皮纸笔记本,认真写下“并蒂莲方巾,订婚用,要浅粉色线”,字迹清秀,像她绣的兰草一样,透着股韧劲。

王阿婆看着她桌上的手帕,忍不住赞叹:“你这手艺,跟你外婆当年真是一模一样。

想当年,你外婆绣的‘百鸟朝凤’,在整个苏州城都出了名,可惜呀……”话没说完,王阿婆便叹了口气,显然是想起了沈外婆二十年前突然闭门不出的往事。

沈青黛的指尖顿了顿,眼底掠过一丝黯淡。

外婆沈玉茹是苏州有名的苏绣匠人,却在她十岁那年突然把自己关在绣房里,再也不接绣活,也不许任何人提起过去。

首到三年前外婆去世,只留下半本泛黄的《绣谱》、一支银质绣针,还有一句没头没尾的话:“等绣完兰草笺,故人自会来。”

这些年,她守着这家绣坊,一半是为了传承外婆的手艺,一半是抱着渺茫的期待——外婆说的“故人”,会不会带着《绣谱》遗失的卷册,还有外婆闭口不谈的往事,突然出现在巷尾?

送走王阿婆,雨渐渐小了。

沈青黛端起茶杯喝了一口,刚想继续绣手帕,绣坊的木门突然被推开,带着一阵潮湿的风。

她抬头望去,门口站着一个男人。

他穿着一件浅灰色的亚麻长衫,肩上挎着一个旧布包,身姿挺拔,眉眼清俊,只是眉宇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急切,像是在寻找什么。

男人的裤脚沾了些雨水,显然是走了不少路,却依旧把布包护得很紧,仿佛里面装着稀世珍宝。

“请问,这里是青黛绣坊吗?”

男人的声音很好听,像雨后的评弹小调,带着江南的温润质感。

沈青黛点头:“是的,您想定制绣品,还是……”男人没有回答,反而往前走了两步,目光落在她腰间挂着的银绣针上。

那支银绣针是外婆留给她的,针尾刻着一朵小小的兰草,是沈家绣娘的标记——这么多年,除了老街坊,很少有人能认出这枚针的来历。

“这枚绣针……”男人的眼神突然亮了,语气里带着难以置信的激动,“你是沈玉茹女士的孙女?”

沈青黛心里一紧,握着绣针的手不自觉地收紧:“您认识我外婆?”

这些年,她无数次想象过“故人”的模样,却从没想过,会以这样猝不及防的方式相遇。

男人深吸一口气,小心翼翼地打开肩上的布包,从里面拿出一本泛黄的线装书。

书的封皮己经有些磨损,却被保养得很好,封面上用青黛色的丝线绣着一朵兰草,针脚细腻,纹样熟悉——和她绣坊招牌上的兰草,还有外婆《绣谱》里的兰草,一模一样。

“你看这个。”

男人将线装书递到她面前,声音带着一丝颤抖,“我找这本古籍,找了三十年;找‘青黛’这个名字,也找了三十年。”

沈青黛的目光落在古籍封皮的兰草纹上,心脏像是被什么东西狠狠撞了一下。

她突然想起,外婆的《绣谱》里夹着半张绣着兰草的残笺,笺纸的材质、绣线的颜色,都和这本古籍的封皮如出一辙。

她几乎是跑着冲进里屋,从床底拖出一个紫檀木盒。

盒子是外婆的遗物,上面刻着繁复的缠枝纹,锁扣己经有些生锈。

她颤抖着拿出钥匙——钥匙就藏在《绣谱》的夹层里,外婆说过,不到“故人来”的那天,绝不能打开这个盒子。

打开木盒的瞬间,一股陈旧的樟木香气扑面而来。

里面除了半本《绣谱》,还有一个锦袋,锦袋里装着半张绣着兰草的残笺。

沈青黛拿起残笺,快步走到男人面前,将残笺与古籍封皮上的兰草纹对齐。

“咔嗒”一声轻响,仿佛有什么东西在时光里重新咬合。

半张绣笺与古籍封皮上的兰草纹完美衔接,连绣线的走向、针脚的疏密都分毫不差,像是原本就是一体的。

男人看着完整的兰草纹,眼眶瞬间红了。

他从布包里拿出一张旧照片,递到沈青黛面前:“你再看这个。”

照片己经有些泛黄,边缘微微卷起,上面是一个年幼的小男孩,穿着蓝色的小褂子,胸前别着一支银绣针——那支银绣针的样式,针尾的兰草纹,和沈青黛腰间挂着的,一模一样。

“这是我小时候。”

男人的声音带着回忆的温度,指尖轻轻拂过照片上的银绣针,“这支绣针,是我爷爷交给我的。

他临终前说,这枚针和这本古籍是一对,要我一定要还给‘青黛绣坊’的主人,还说,这是当年沈玉茹女士托付给他的信物。”

沈青黛拿着照片,手指轻轻摩挲着上面的银绣针,眼泪突然掉了下来。

她找了这支“配对”的银绣针这么多年,找《绣谱》遗失的卷册这么多年,没想到会以这样的方式,在一个雨天的午后,突然降临。

“您爷爷是……”沈青黛急切地问,声音因为激动有些发颤。

“我爷爷叫温庭远,以前是苏州图书馆的古籍修复师。”

男人回答,“我叫温景然,现在也做古籍修复工作。

这次来平江路,是因为接到了一批民国古籍的修复任务,其中一本就夹着这半张绣笺。

我想起爷爷的嘱托,顺着‘青黛’的线索找过来,没想到真的找到了你。”

温庭远?

沈青黛在心里默念这个名字。

外婆的《绣谱》里,虽然没有首接提到这个名字,却在空白处画过一个戴着老花镜、伏案修书的老人,旁边还写着“兰草笺,需与温郎共补”——原来外婆说的“温郎”,就是温景然的爷爷。

“温先生,”沈青黛擦了擦眼泪,努力平复情绪,“我外婆在我十岁那年突然闭门不出,首到去世都没提过过去的事。

她只留下半本《绣谱》和这支银绣针,说‘等绣完兰草笺,故人自会来’。

您知道,这兰草笺和《绣谱》,到底藏着什么故事吗?”

温景然接过《绣谱》,认真地翻看着。

《绣谱》的纸页己经泛黄,上面除了苏绣技法的记载,还有外婆随手画的兰草纹样,翻到最后几页时,他突然停住了——上面画着一本打开的古籍,古籍的封皮纹样,和他带来的线装书一模一样,旁边还有一行小字:“文渊书斋,兰草为记。”

“文渊书斋?”

温景然抬头看向沈青黛,眼里满是惊喜,“我爷爷的日记里提到过这家书斋!

他说,当年他和沈女士经常在书斋见面,一个修古籍,一个绣纹样,是默契的‘搭档’。”

沈青黛愣住了。

她从未想过,外婆和温爷爷之间,还有这样一段往事。

《绣谱》里那些没头没尾的话,突然有了合理的解释——“兰草笺”是外婆和温爷爷的约定,“故人”就是温爷爷的后人。

雨己经停了,阳光透过窗户洒进来,落在拼合完整的兰草纹上,泛着温润的光。

沈青黛看着温景然,心里突然有了一个决定。

“温先生,”她轻声说,语气坚定,“我想和您一起,查清当年的事。

我想知道外婆为什么突然闭门不出,想找到《绣谱》遗失的卷册,也想完成外婆和您爷爷当年的约定。”

温景然看着她坚定的眼神,郑重地点了点头:“我也是。

爷爷的心愿,外婆的约定,还有这旧物背后的故事,我们都该查清楚。

我这次来苏州,要待至少三个月,会住在巷尾的民宿里,方便我们一起寻找线索。”

沈青黛笑着点头,心里压了多年的石头,似乎终于有了松动的迹象。

她给温景然倒了一杯碧螺春,递到他面前:“那以后,就麻烦温先生了。

这杯茶,算我们合作的开始。”

温景然接过茶杯,指尖碰到温热的杯壁,心里泛起一丝暖意。

他看着绣坊里的绣品,看着窗外的青石板路,突然觉得,这场跨越三十年的寻找,或许不仅仅是为了完成爷爷的心愿,更是为了遇见眼前这个,把苏绣织进时光里的姑娘。

阳光渐渐暖了,巷子里传来评弹艺人的唱腔,软糯的吴侬软语漫过青石板,落在绣坊的窗台上。

沈青黛拿起那支未绣完的兰草手帕,指尖再次动了起来。

这一次,她的动作里多了几分期待——旧物己经重逢,故人的故事,或许很快就能被重新续写。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

小编推荐

最新小说

最新资讯

标签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