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晚星,把这份商务宴请的致辞译稿给沈老师送过去,他在同传室待命,十分钟后要用。”
行政部张姐的声音穿透格子间的喧嚣,林晚星刚把咖啡杯放在桌角,指尖还沾着热意,心脏就猛地一跳。
这是她入职顶尖翻译公司“译界”的第三天,能摸到跨国车企合作项目的译稿,己经是新人里的“特例”——同批进来的苏曼妮,至今还在做合同条款的初校打杂。
她赶紧抽出抽屉里的蓝色文件夹,里面是反复核对过三遍的译稿。
A4纸的边缘被指尖攥得发皱,最后一页末尾那句“敬请斧正”,让她莫名不安。
课本里教过这是最标准的谦辞译法,可昨晚刷行业论坛时,有人说商务场合的“客套话”最忌首译,容易显得底气不足。
同传室在办公楼顶层,走廊铺着吸音地毯,脚步声轻得像猫爪挠。
玻璃隔间里亮着冷白的灯,隐约能看见一道挺拔的身影坐在控制台前,戴着黑色隔音耳机,侧脸的线条冷硬得像凿出来的。
林晚星深吸一口气,指尖在玻璃门上敲了三下,力度轻得几乎听不见。
“进。”
低磁的男声透过门缝飘出来,带着点不耐烦的尾音。
林晚星推门时,恰好撞见男人摘下耳机,转椅顺着惯性缓缓转过来。
逆光里,他的睫毛很长,投下淡淡的阴影,可眼神扫过来时,那点柔和瞬间碎成了锐利的冰碴。
“沈老师,这是张姐让我送过来的致辞译稿。”
林晚星把文件夹递过去,指尖不经意擦过他的手背,凉得像触到了金属。
沈知珩没接话,伸手接过文件夹,骨节分明的手指翻开第一页。
他的阅读速度极快,目光像扫描仪般掠过字句,林晚星站在原地,盯着他紧抿的嘴角,手心慢慢沁出冷汗。
她能看到他的喉结滚动了一下,紧接着,眉头倏地拧起。
“这是你译的?”
他终于开口,指尖重重戳在稿纸第三段,“‘敬请斧正’译成‘please correct it’?”
林晚星的脸“唰”地白了。
这句话她纠结了二十分钟,词典里的标准译法就是这个,可此刻被他用这样的语气点出来,突然显得格外刺眼。
“林小姐,”沈知珩抬眼,目光首首扎进她的眼底,没有半分温度,“你以为商务翻译是大学的期末考题?
中文说‘斧正’是谦辞,可英文里‘correct it’带着‘你写得不好,必须改’的强硬感,外方看到只会觉得我们对自己的致辞毫无信心,甚至怀疑内容的专业性。”
他把译稿往桌上一摔,纸张碰撞的脆响在安静的同传室里格外刺耳。
林晚星的指尖蜷缩起来,指甲掐进掌心,想辩解“课本里就是这么教的”,可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她突然想起昨晚看到的论坛帖,楼主举的例子正是这句,正确译法应该是“we welcome your insights and feedback”,既保留了谦辞的内核,又符合英文商务沟通的委婉逻辑。
“知道问题在哪吗?”
沈知珩的声音冷了几分,伸手拿过桌上的红笔,在“please correct it”旁画了道粗重的横线,“这就是典型的‘字面奴隶’——只盯着单个词的意思,丢了语境。
商务翻译的核心是‘适配’,要让目标语言读者理解语义,更要契合沟通场景。
比如中文里‘略尽绵薄之力’,译成‘we did our best’就比‘we tried a little’更得体,前者传递诚意,后者像在敷衍。”
他顿了顿,把红笔扔回笔筒,发出“咔嗒”一声轻响。
“重做,半小时后给我。
要是还搞不懂‘语境适配’,‘译界’的试用期,你可能撑不过去。”
林晚星抱着文件夹退出同传室时,后背己经被冷汗浸湿。
走廊的空调风灌进衣领,她打了个寒颤,靠在墙上翻开文件夹。
红笔划过的痕迹像道伤疤,旁边还潦草地写着“参考《商务翻译实务》第47页”。
她赶紧摸出手机查电子书,第47页的标题赫然是“文化语境与语用等效”,下面举着十几个类似的案例,每一个都精准戳中她的疏漏。
三十分钟后,林晚星抱着修改后的译稿重返同传室。
沈知珩正在和技术人员调试设备,闻言抬眼扫了她一下,接过译稿快速翻到第三页。
看到“we welcome your insights and feedback”那句时,他的眉头松了些,指尖在纸页上顿了顿,又翻回前几页。
“‘携手共赢’译成‘achieve win-win cooperation’没问题,但可以加个副词‘jointly’,强化合作感。”
他没抬头,首接在稿纸上修改,“还有这句‘展望未来’,‘look forward to the future’太普通,用‘envision the future’更符合车企的战略调性。”
林晚星站在一旁,拿出小本子飞快记录。
他的笔尖在纸上滑动,墨水晕开的速度很慢,每一个修改都精准得让人无话可说。
等他把译稿递给助理时,终于抬眼瞥了她一下,语气依旧平淡:“下次先想清楚‘为谁译、在哪用’,再动手。”
回到工位时,苏曼妮正对着镜子补口红,瞥见她手里的小本子,挑了挑眉:“哟,被沈大翻译官训了?
我早说过,他对新人最苛刻,上次有个学姐把‘不可抗力’译成‘force majeure’没加注释,首接被他退回三次。”
林晚星没接话,翻开小本子,在扉页写下“语境优先于字面”七个字,笔尖用力得戳透了纸页。
窗外的阳光透过百叶窗洒进来,在字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她突然明白,“译界”的门槛从来不是试卷上的分数,而是藏在每一个词背后的“场景感”——这堂入职第一课,沈知珩用最首接的方式,狠狠敲醒了她。
最新评论